首页

套路直播 梦二女王

时间:2025-05-29 23:45:22 作者:上海“教育链+产业链”深度融通 培养食品安全与检测高端技术人才 浏览量:58461

  中新网上海5月29日电 (记者 陈静)食品安全始终是城市温度的重要刻度。面对食品产业智能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应该怎样培养人才?

  29日,在由上海师范大学(简称:上师大)与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简称:上城建)联合主办的“食品行业高质量人才培育与未来发展研讨会”(简称:研讨会)上,“上师大-上城建食品安全与检测专业高本贯通项目”正式启动,首批30名学生将于2025年9月正式入学。该项目是食品行业人才培育模式的又一革新之举,为该领域人才梯队建设注入新动能。

“上师大-上城建食品安全与检测专业高本贯通项目”29日正式启动。(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供图)

  据悉,食品行业正面临数字化转型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挑战。上海年食品消费规模超6000亿元,食品安全监管压力与日俱增。根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近年来数据,全市食品检测机构高端技术人才缺口年均达800人,尤其缺乏既精通智能化检测设备操作、又具备风险评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据统计,长三角地区食品研发及检测类岗位对本科学历人才的需求占比已从2020年的35%提升至2024年的52%,而传统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衔接断层导致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

  据了解,构建“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体系,不是简单的学制叠加,而是育人模式的系统重构,是破解检测技术人才“理论储备不足、实践能力断层”难题的关键路径,还是聚焦“教育链+产业链”的深度融通,是破解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

  据介绍,“上师大-上城建高本贯通项目”创新构建“四共机制”:课程体系共制、实训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共培、质量评价共管。高校教授、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将开发一批对接行业新技术新标准的核心课程标准;同时,实训项目对接企业真实任务,项目将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建立人才评估体系,确保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上海市食品协会会长高克敏指出,面对食品行业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与产业格局重构的深刻变革,该项目通过高职-本科纵向衔接、校企横向联动的三维贯通模式,是破解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的有效路径,期待其早日为食品产业注入新动能。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食品与旅游学院党总支书记应雅泳介绍,该项目将创新打造“3+2”五年一贯制培养体系,重点培育“擅测-会验-懂规-能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晔透露,项目将构建“双螺旋”师资培养机制,实现企业工程师与院校教师的双向流动,专业课程与行业企业标准相衔接比例将达80%以上。

  当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分别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等建立了校校之间专业建设的全方位合作机制;与6家行业领军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校长张峥嵘表示,项目将依托与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实施“2.5年校内学习+0.5年企业实习”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在升入本科前即具备优质企业所需的实战技能。

  本次研讨会通过“校-行-企-研”四方深度联动,搭建起产教融合的坚实平台,汇聚领军企业的真知灼见与资源承诺。在研讨会的圆桌论坛环节,校企代表深度对话,明确未来人才需求。(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皇冠

马铃苣苔属为苦苣苔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巫溪马铃苣苔叶基生成莲座状,叶片表面被锈色长毛,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达15厘米,花色为深粉红色至紫红色,花期为每年5月至6月,分布于海拔1060米至1670米的潮湿石壁上。

美国对华“去风险”政策不得人心

2月22日下午,北京、高雄两地连线举办以“龙腾两岸 欢庆元宵”为主题的2024“高雄·北京特色周”活动。在北京台湾会馆,现场挂起喜庆的大灯笼、火红的中国结,欢声笑语不断,热闹非凡。

全力拼经济!从“新春第一会”看各地2024怎么干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同日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已指示相关部门须就灾情及相关赈灾支援与不同救援机构保持密切联系,监察实施具体赈灾计划的进展,以协助灾民早日恢复正常生活。他表示,天灾无情,同胞有爱,香港在大家共同呼应下,很多团体及市民都为今次的灾情慷慨解囊,共同支援赈灾工作,反映了香港与内地的同胞之情和同舟共济的精神。

河南省信阳市政协原副主席金平接受审查调查

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

中国证监会召开年中工作会议 明确抓好六方面工作

“在中国生活的各方面变化很大,这从人们使用纸币到移动支付的变化就能看出来。”来自苏丹的马哈茂德已在中国生活和工作7年。他曾在中铁十八局集团(沙特)有限公司工作,后来到中国留学,毕业后在华工作。来中国留学之初,他携带了现金、银行卡。后来,他常和中国朋友外出用餐、旅游,同行的中国友人总是给予他“支付馈赠”,因为使用手机支付的速度太快,还没等到他拿出现金,朋友已经支付完成。后来,他下载了微信、支付宝等平台,逐渐熟悉移动支付。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